美联储今年最重要的议息会议,这些信息必须知道!
如果在昨天打开财经APP美股提款,扑面而来的或是一条条这样的资讯:“全球市场不眠夜!年内最重要的FOMC会议”、“就在今晚!鲍威尔将作出任内最艰难的利率决定”…
按照日程安排,美联储在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公布3月利率决议,同时公布的还将有最新利率点阵图和经济预测,并且在半小时后的2:30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主持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美股提款。
此次会议备受关注是有理由的美股提款,因为就在会议前短短两周内,市场经历了预测3月可能重新加速加息50bp、到欧美银行体系风险暴露后预测可能不加息甚至很快降息的巨大摇摆…
当抗通胀和防风险之间如走钢丝般的难题摆在了鲍威尔的面前美股提款,他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呢?市场又能从中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如何影响各类资产表现?接着看,挖掘基带你好好捋一捋~
1►
此次会议为何备受关注美股提款?
美联储三月议息会议不仅需要考虑到抗通胀的任务,还需注意其决议对金融系统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市场的博弈“已过万重山”,不少投资者还没理清楚,挖掘基来解释一下美股提款。
抗通胀方面
美联储的定位就是美国的“央行”,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美股提款。因而通胀、就业数据是美联储政策的“锚”。
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于22年3月,核心诉求在于控制高通胀,美联储对通胀的长期目标是2%,而美国的CPI数据远高于此,去年9月峰值同比增长8.2%,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美股提款。
因而美联储一路暴力加息,其中去年6月、7月、9月、11月曾连续四次加息75个bp,直至11月公布的10月CPI和核心CPI涨幅回落且双双低于预期,显示本轮加息控通胀取得成效美股提款。
也是从那时起,市场预计11月为本轮美联储加息的拐点,加息预期将放缓,不出意外地美联储在12月FOMC减速加息,这一变化令市场快速计入了23年美国经济衰退并将在年底降息的预期美股提款。(来源:招商证券)
直至今年2月,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都普遍好于预期,这其中既有服务业PMI、消费者信心指数等调查口径的“软数据”,也有更为重要的CPI、零售销售等“硬数据”美股提款。
预期差下市场开始修正对于美联储转鸽抢跑的预期,3月8日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CME显示3月加息50BP的概率飙升至70.5%美股提款。(来源:Wind)
防风险方面
市场对美联储转鸽抢跑的修正持续到本月早些时候硅谷银行事件的爆发,一场银行业的信心危机在欧美市场迅速发酵美股提款。
以硅谷银行破产为例,究其原因,与美联储加息的“副作用”不无关系美股提款。由于美联储前期的暴力加息,无风险利率从0一度飙升至接近5%的水平,副作用 “太快太猛”,使得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端同时遭遇冲击:
展开全文
负债端:一边是市面上收益率4-5%的理财方式已经唾手可得,另一边是科技公司的融资减少以及增速放缓带来经营压力,前期吸收的低息存款开始净流出美股提款。
资产端:市场利率上升使得债券价格暴跌,硅谷银行持有的资产快速贬值美股提款。但为了应对企业的提款需求,硅谷银行被迫“割肉”折价出售资产,最终导致巨额实亏。
事件发生之后,包括美联储在内的美国政府部门紧急救市,发布声明表示储户可以支取所有现金不受影响,并且推出新的融资工具“BTFP”来预防可能出现的挤兑事件美股提款。
市场也期待从美联储此次会议上得到更多政策后续将如何应对的答案美股提款。
历史上看,当加息周期行至尾声,这种矛盾会愈发突显美股提款。过去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尾声容易出现标志性的风险事件,市场有声音认为硅谷银行事件可能会成为其中之一,出现了3月停止加息、年内降息的博弈。
CME显示,就在步入美联储决议出炉前最后24小时之际,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在此次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88.6%,不加息的概率为11.4%美股提款。(来源:Wind)
2►
会议传递哪些重要信息美股提款?
加息路径方面
其一,加息终点临近,加息的顶点没有发生改变美股提款。
会议决定继续加息25bp到4.75~5%,符合市场预期美股提款。从点阵图来看,联储委员预计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5%-5.25%之间,与2022年12月点阵图的顶点相同,这意味着联储在5月再度加息25BP之后才能结束本轮货币紧缩周期。
当前市场和联储在加息顶点上已经达成了一致预期,CME预测5月加息25BP并停止加息的概率达到了50%以上美股提款。(来源:华鑫证券)
其二,降息路径仍有变数,强调2023年不会降息美股提款。
但是在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年内降息并非美联储官员的基本假设;点阵图终点利率维持不变同样意味着联储保持了higher for longer的观点,降息路径或将根据接下来通胀和当前金融系统风险的演绎来相机决定美股提款。
联储历次降息的开始均伴随着失业率的上行和通胀的下行,据统计往往是在PCE平均下降3.04%左右的位置,核心PCE同比2.92%,平均失业同比上升到5.34%的位置联储才开始新一轮降息周期美股提款。
而从本次发布的3月经济预测中来看,降息路径仍有变数美股提款。(来源:华鑫证券)
首先是劳动市场的韧性超预期,2022年12月联储预测2023年失业率将达到4.6%的位置,3月份则是略有调低,降低到4.5%的位置,劳动市场的韧性进一步凸显美股提款。
其次是通胀的韧性超预期,联储上调了2023年的通胀预期,PCE从12月的3.1%上调至3.3%,核心通胀从3.5%上调至3.6%,尽管美国通胀拐点已经明确,但是通胀粘性的问题仍然存在美股提款。
不过,对于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12月的0.5%调到0.4%,24年的GDP增长预期从12月的1.6%调到1.2%美股提款。
鲍威尔表示,政策制定者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迟滞,几乎所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都认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美股提款。
银行危机方面
其一,鲍威尔表示曾因银行风险事件考虑过暂停加息,金融稳定对加息的制约增强,但加息得到FOMC成员强有力的一致支持美股提款。
其二,鲍威尔强调美国金融体系是健康富有弹性的,近期银行风险是个别事件美股提款。
目前美联储及其他政府部门已经利用各种方式果断控制住了灾情,并且还会紧盯未来事态的发展,如果遇到更大的风险升级,依然有可能及时提供政策支持美股提款。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出席参议院听证会时表示尽管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相继关闭引发了市场的动荡,但美国银行体系仍然健全,美国政府目前并不考虑为所有的银行存款全都提供“全面保险”美股提款。
其三,此次会议依然维持此前缩表节奏美股提款。对于融资工具“BTFP”紧急救市增加流动性被部分投资者认为实际宣判了“缩表已死”的观点,鲍威尔表示,最近提供的流动性虽然增加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但意图和影响是不同于扩表的。
近期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QE式资产购买,而是短期金融机构为应对流动性紧张时的借款,二者在购买方式、传导路径和影响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美股提款。(来源:中金公司)
3►
决议对全球资产表现有何影响美股提款?
资金都在等待从会议中得到信息,达成共识美股提款。此次决议结果出来后,全球各类资产反应较大↓
美债利率和美元回落,黄金上涨,美股则反复摆动并最终大幅收跌,观点认为这种资产价格表现组合属于典型的美国经济衰退交易美股提款。(来源:国盛证券)
其背后反映的交易逻辑是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有所加剧美股提款。一方面,美联储下调近两年经济预测,维持年内不降息的立场;另一方面,联储承认银行危机可能引发信贷紧缩进而伤害经济。
不过,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会议当天后短短两个小时的交易对后续市场走势并没有太多预示性意义,甚至多数时候都会重新逆转美股提款。(来源:中金公司)
而市场目前能够达成的共识是:①市场处在加息的尾声②降息路径存在变数③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加剧,因而接下来重要的预期节点将是衰退的兑现和降息预期的建立,大类资产的表现或也将围绕两者之间的预期进行博弈美股提款。
美股方面
从过去的衰退周期来看,美股往往会在衰退期间出现下挫,但也均在尚未走出衰退前就出现了反弹,往往会有30%-80%的反弹力度,反弹的信号往往是货币政策的转向,后续仍需紧密关注降息一致预期的建立美股提款。
A股方面
国内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叠加海外风险传导的有限性使得A股的避风港属性得以凸显,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美股提款。
危机传导方面:本轮海外银行风波对国内的传导有限,2023年金融稳定会议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美股提款。
基本面方面:1、2月各项宏观数据公布,明确国内经济已经进入复苏轨道运行,同时两会落定后新一届政府开始行动、实干,政策进入增量部署窗口期,站在全球来看,A股的基本面相对优势明显美股提款。
金价方面
近期银行风险暴露引发的避险情绪支撑黄金的表现,短期避险情绪如果改善或会使得金价出现波动,衰退和降息预期的确认可能成为下一个契机美股提款。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央行对黄金的需求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美联储从加息转向降息的方向明确,中长期金价中枢可能仍有上行空间。
(来源:招商证券、国盛证券、华鑫证券、中金公司)
今天先说到这里美股提款,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美股提款。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