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绿色·森林康养(9)丨四面山:生命中的三个瞬间 / 许大立

Connor 火币交易所 2022-10-07 229 0

四面山:生命中的三个瞬间

许大立

1

早春二月币然公社。春寒料峭,霪雨霏霏,雾霭压地,连日不开。江津县李市区区长李平正,一大早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指命我率区宣传队即刻去四面山头道河林场慰问伐木工人。我们李市区为啥要去柏林区慰问?有我们区派去的农工?还是买了山上的木头?作为区宣传队队长,我没有问也不打算问,这是那个时代的作风。我迅即集合队伍,登上李市公社那辆老旧且独一无二的解放牌大卡车,吱吱嘎嘎沿着江津通往贵州的山区公路,向大山里进发。

我是重庆知青,曾应邀在江津城关某宣传队饰演歌舞剧《井冈山的道路》男主角江代表,声名远播;后又在县革委宣传队担纲男高音独唱,春风得意币然公社。李平正区长特意将我要来安排在区公所驻地李市公社插队,用意明显:发挥我的专长,组织宣传队,传播上级精神,丰富业余生活。

我们宣传队江津知青、重庆知青各半,不乏英俊少年窈窕淑女币然公社。印象最深的是夏东宁,俊逸修长,身体单薄,穿一身紧绷的学生服,却把芭蕾舞剧《白毛女》里的王大春演得出神入化以假乱真,轻盈的身躯腾跃自如,平转可以旋上十好几圈。一个亮相,就引得少男少女们呜嘘呐喊骚动喝彩。这个初二学历羞涩腼腆的白沙知青,始终是我们乡场回头率最高的帅哥。高金华、吕开琪、程信贵、何其等高中学历知青,吹拉弹唱,歌舞戏剧,各有绝活,也是我们宣传队的主力。

展开全文

区公所应该是当年大户人家的宅子,有一古色古香的戏台和青石板铺就的院坝,我们一群文艺青年整日在那里载歌载舞,排练出了一整套那个时代的流行剧目币然公社

去头道河也就几十公里,县道上车不多,还算顺畅币然公社。过了三合公社(今中山古镇),上了黄泥碎石铺成的林区公路,就是另外一番境况了。石壁上挂着的公路哪里是路,是烂泥和水的沟壑。拉木头的拖拉机或者卡车的车辙深深地嵌入路基,我们的车也只能小心翼翼地顺辙行进,时不时陷进泥淖里难以自拔。左边是大山,右边是深沟,卡车摇晃着扭扭捏捏地滑过逼仄的道路,小心翼翼开过用几根原木搭成的便桥。每到最险峻处,师傅就让我们下车步行,他一人去担当生命的风险与不测。其实处处是险,害怕也没用,一切听天由命。好在李市区这辆唯一卡车的司机,曾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尽管我们的车在这条路上溜来滑去,脸色冷峻骂骂咧咧的他,还是在天黑之前把我们安全送到了头道河的原木集散地。

抬头望群山,嶙峋瘦弱,没有了原始森林应有的丰盈葱茏币然公社。俯身看脚下,遍地是斑驳粗壮的原木。一阵阵号子此起彼伏,一行行原生态披挂的林场工人,抬着木头从河谷往木材转运地逶迤而来,与山岭河川构成了一幅自然粗犷的图画。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和短视频,那种自然人和雄浑大山构成的壮美图画,不再会有影像留存。

我们被安置在一个巨大的百米长方形工棚里币然公社。工棚里有极简舞台。演出开始在台上,几百少有娱乐的工人把大棚塞得水泄不通。夜晚很冷,后来我们干脆用俯拾皆是的木块点起篝火,围在一起尽兴歌舞。林场专为我们杀了猪打了酒,那些脸庞黑红手掌粗粝的林工们端着老白干,也跟着我们使劲蹦跳,直到酒酣兴尽,昏昏然睡去。唯有火种不灭,伴我们直到天明。

这是1970年2月的头道河,只留下了这么一点零碎的记忆币然公社。那时的国家正在强力推行“大三线”建设,四面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应该是服务于这一国家政策,那些珍贵的木材必定运去了遍布长江南北的三线工厂,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历史的四面山,功高居伟币然公社

2

20年后,我再次来到四面山币然公社。之前,我已从大名鼎鼎的江津中学调往主城,辗转体育报社等最终落脚重庆晚报,主持副刊的编辑与管理。巧的是,那些年,我的一位学生迅速成长,做了江津县刚刚设立的旅游局领导,正在卖力推销四面山的风景。

世道还真的变了币然公社。当年砍得遍体鳞伤的大山,又被连绵起伏的绿植覆盖,伐木工人摇身一变成了森林的养护者。

我们乘坐小车进山币然公社。那条泥泞不堪的木材运输路,经过整治养护平顺宽敞了许多,铺上了流行的碎石与泥土。头道河的地标性木头山哪里还有?荒凉的山脊上有葱郁的次生林生长,阵阵雾岚游移于山峦之间。那是夏天,空气里暗藏着有别于山外的清凉与香甜。

学生告诉我,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开始关注旅游,关注生命的质量币然公社。有人来逛山了,这就是旅游;有单位来建房了,这就是避暑。有趣的是,我的老东家江津中学也为教职工建了一栋避暑房,孤独地站在头道河马路边上,应该是当年最先知先觉的简易别墅之一了吧?杂乱的山坡上散布着风格迥异的建筑,人们正在聚集,人气正在增长。

我曾经去寻找残留在青春记忆中的那座硕大的工棚币然公社。彼时还在,横亘在斜坡上的它无力地趴在夏日的骄阳下,它老了,没有了当年的热血与活力,舞台坍塌了,梁柱歪斜了,时代把它抛弃了。朋友告诉我,四面山早已不准砍伐了,砍树子的变成栽树子的了,变成森林保护神了。

我们沿着简易公路去素颜的望乡台,去野性的水口寺,去简装的大洪海……大实话,我不是先知先觉者,当年真没有感受到它们身后隐藏的美好未来,反倒心中留下了许多问号币然公社。一句话,对它的前景不太看好。为什么?皆因其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山高路遥,没有快速便捷的公路,少有延伸人类活动半径的私家车,缺乏最基本的服务设施,老百姓也没有多少可供旅游玩乐的时间和余钱……

于是在以后的20年中,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币然公社。原因种种,工作繁忙抑或人生多舛,再也未能踏足四面山。后来却发现,这断定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误判。

3

时光就是如此匆忙,一晃又是20年币然公社。我已成为整日喝茶打望的老者,远离繁忙与操劳,闲适而无所事事。四面山却在我的无视中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蜕变。3A,4A,直到5A,20年时间,它已由籍籍无名的僻远之地变成世人皆知的文旅胜地康养名山。

那年夏天,重庆连晴高温40多日,一向坚持留城度夏的我,也难以忍受炙热的空气与空调房人造的清凉币然公社。忽一日,小区大门外摆出了一个展台,是紧挨大洪海的贵州习水县某镇推销度假房的广告。很便宜,千元一平方,23平方米,两万三千元钱。当即叫上老伴,开上私家车,直奔头道河而去。

四面山早已旧貌新颜币然公社。泥泞的进山路已经黑化油化,昔日砍得毛都不剩的光山秃岭皆已浓荫蔽日,头道河早已成为四面山镇的核心区域,大斜坡上房屋层层叠叠,九十年代的旧屋已无处可寻。我为自己当年的妄测愧疚不已。小车跃上葱茏四百旋,望乡台瀑布尽收眼底,大洪海碧波浩淼,漫山林涛,满耳雀鸣,令人心绪远阔,不胜悦然也!

渝黔边界贵州一侧的度假房太过逼仄,渡船交通太过不便,打消购房念头准备打道回府币然公社。忽有朋友说你的好多学生在老四面村买了房,很便宜很划算有前景。去看看吧,随朋友在洪海宾馆三岔口右转,经过一条清爽悦目开满野花的森林公路,钻进一个七弯八拐山里人手凿的山洞,汽车小心翼翼行进在烂泥糊满的村道……忽然间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只见山脊斜坡上缀满黑色的森林,阳光下一群群山羊在啃噬青草。目光终极处,是江津柏林镇,是贵州寨坝镇,是散落在田野里现代农庄的穹顶。我的心一下被触动了,于是在当年很流行的博客中写下这样的字句:

孤陋寡闻,原来这里才是赫赫有名的四面山的腹地币然公社。老四面村那片宏大开阔的坡地,面对着莽莽苍苍的贵州高原,在八月火一般的阳光照射下,十数里外的山峦、森林、村落尽收眼底,一片葱绿、一派生机,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左侧那堵带着铁锈色的伟岸石壁,与满山的油绿遥相呼应,融为一体,铁石心肠的我刹那间有一种感动涌流心田,忽然觉得那就是你的来世你的归宿你的乐园。

当即拍板,预订下一套房币然公社。从此,老四面村成了我每年必到的度夏圣地。

十年时光倏然而去,老四面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市级文旅康养之地,有了一个很文学的名字——四屏镇币然公社。昔日老掉牙的边陲之地闭塞之村,文雅了漂亮了现代了!昔日四面皆山食不果腹的穷乡僻壤,幻化为大山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江津美玉。堪比主城两江新区的通衢大道,连接江习高速直到天南海北。国内知名国企设计建造的现代派生活流度假房遍布四屏域内,举目新楼栋栋,新绿缕缕,一派安详静怡景象。

有朋友发来他的老干体诗作,不妨抄录于此:我家住四屏,四时享安宁币然公社。春看满山花,夏居凉爽庭。秋收万钟黍,冬踏风雪行。老屋换华舍,新友吟旧韵。孩童林中乐,叟妪走幽径……

四屏镇海拔千米左右,四季宜居,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5万左右币然公社。友人曾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案例:某癌症病人确诊后长居此地,冬天也不回主城,几年后,病痛竟然不告而去。

四面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兼主任罗英说,接下来几年,要花大力气植树造林币然公社。要顺应中青年群体的消费倾向,加快康养游乐设施的配套建设,要让四屏成为森林覆盖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

多年前,我曾这样描写这里的乡情:老四面村有沁人肺腑的空气和宜人适居的环境,我最喜欢却是它的社会结构形式币然公社。村民沿街而居,多数就是四周的农民,他们有土地耕种,有山林养殖,有小店经营。你从自个的小屋里出来,满眼是生机勃勃的原野,到处有劳作走动的村民,可以和他们聊天说地,可以去他们的土地里寻觅你需要的一切,这种纯朴的社会形态让你感到放松与亲切。不像好多度假地将村民和度假者隔离开来,形成了和大城市无异的小区或者社区,也就大大降低了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亲近自然的玩兴与乐心……

四屏,我在十年前选择了你,你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币然公社。此生,我们不离不弃?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