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西藏吗?还你一个真实鲜活的西藏|艺术栗子

Connor 火币app下载 2022-09-21 343 0

近几年,西藏开始涌现一些新兴的、实验性的艺术机构,它们试图将西藏的多元面貌呈现出来西藏币。“珠穆朗玛的回响”无意强调转变公众对于西藏的某种认知,但艺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西藏。

01

在旦增色珍22分钟的纪录片《普布次仁》中,主人公是住在拉萨的一个小商贩,卖一种叫“蒸啵”的小食,其中有一段对话:“看拉萨如今变得多大西藏币。”西藏人民真实的生活得到很好的记录,如果没有念珠、帽子、高原红等一些“标配”,很难从人物上辨认出西藏。或许这与艺术家意图体现信仰与日常自然结合的理念相悖,但恰恰反映了当代西藏的另一个侧面——现代化进程后神秘逐渐消隐的西藏。

展开全文

旦增色珍《普布次仁》 影像 22分钟 2021

“珠穆朗玛的回响”西藏现当代艺术系列展在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展后,8月19日至9月10日,带着对地域、空间、自然的思考,展览登陆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西藏币。展览由西藏地球第三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主办,日目计划出品。

西藏地球第三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乔蕊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将西藏的文化和艺术与本土特色产品进行结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一个丰富、立体、多元的全新西藏形象西藏币。后期我们也将持续探索文化发展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平衡,以纵向的史观与横向的全球视野为西藏本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赋能,同时为世界各地游客讲好西藏故事,努力展开一幅新时代西藏的绚丽画卷。”

苏州寒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珠穆朗玛”在藏文语境中含有“大地之母”的寓意,它承载着西藏本土的灵性关怀与哲思模式,有如一座世界之巅的信号塔,一遍遍向外发出、回响着西藏文化流转的思想西藏币

2010年9月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办的“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第一次让外界系统认识到西藏当代艺术;2021年9月在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珠穆朗玛的回响——空间、地方、自然”展览,可谓是时隔12年,西藏当代艺术的最新呈现西藏币

嘎嘎21《佛的棋局》 木质藏棋盘 尺寸可变 2010

我们该如何观看西藏当代艺术?该展览给出一条路径西藏币。19位艺术家参展,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他们以装置、绘画、影像等多重媒介展现西藏文化的当代样貌。其中,有13位艺术家出生并成长于西藏,从西藏人的视角诠释西藏当代艺术,恰是这个展览的特别之处。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藏传佛教、唐卡……这是大多数人对西藏的“刻板印象”,展览试图还原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西藏西藏币。当代艺术并非无源之水,如果将西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理解为“微缩的地方”,那么地方独特的信仰、仪式、诗歌等一一在作品中得以重新诠释。大部分西藏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都与地理、地方的气质息息相关。

嘎嘎21《拉萨河》 木头装置 尺寸可变 2022

《艺术栗子》在展览现场看到嘎嘎21作品《拉萨河》像一条蜿蜒河流的切面,枯木和金花分布在展厅的地上西藏币。枯木是即将归为尘土前的状态,金花是这种“水流”的绵延,是枯木的重生。将《拉萨河》作为贯穿整个现场的链接,希望以此体现策展理念——生生不息的、丰富的“地方”是依靠这儿的人们极强的感知力与体验所构成的。

“地方感知”是任何一个地域的艺术家都绕不过去的,西藏的艺术家也不例外,就地取材恰是他们的创作方法之一西藏币。在这些作品中,或显性或隐性出现了独具西藏特色的题材、象征,这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符号。

萨埵鬼手《八廓小孩》 数字手绘 尺寸可变 2022

于生活在八廓街的小孩而言,喝自来水是他们对夏天的回忆,萨埵鬼手作品《八廓小孩》记录下了这一刻西藏币。边上的甜茶馆是非常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场所,在八廓老城区随处可见,左边墙上的神像描绘的是水神“鲁”的形象。水神崇拜是藏民族一种古朴却先进的宇宙观、自然观,表现了独特的精神世界。

02

当大多数人还将西藏停留在“刻板印象”中,西藏却从来不是当代艺术的飞地,它从未错过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任何一次转向,只是在与内地,甚至与世界的交汇中经常出现断层西藏币

很多艺术家说过,不去西藏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西藏币。这也理解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艺术家们通过援藏以及自发的方式,顶着高原反应,踏入梦想中的圣地——西藏。西藏带来的陌生经验,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是文化的激荡,这让传统科班教学之下的艺术家们,快速摸到了自由的路径。

翟跃飞作品《仪式·舞蹈》《仪式·牧歌》

翟跃飞从90年代初,便开始对西藏仪式进行观察和重述,回到北京后举办了一个题为“仪式”的个展西藏币。无论是《仪式·舞蹈》中的红色、绿色,还是《仪式·牧歌》中雪原的白色,都是在针对藏区生活中特有的仪式性进行集中的提炼。

黄威《圆通》 纸本设色 200x200m 2021

黄威从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予的美妙经历中汲取灵感养分西藏币。在拉萨,他每天望云观水,《圆通》的灵感就来自于第一次所见“日晕”现象的极致触动。

反观西藏当代艺术,走出的是一条高起点,却小步慢走的道路西藏币。让内地艺术家颇为受用的西藏经验,却是西藏艺术家的日常;而内地艺术家的日常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是西藏艺术家的断层。

余友心《珠穆朗玛峰神女》 布面重彩 120x90cm 2006

刘卓泉《北山》 影像 5分20秒 2021

最早踏入西藏的当代艺术家是艺术大师劳申伯格西藏币。1985年,劳申伯格到中国举办个展,其深远影响已经写入中国现代艺术史册,他第一次让中国艺术家认识到,原来废弃的生活材料也可以成为创作的媒介。他选择两个地方展出自己的作品,一个是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一个是拉萨。

第一届甜茶馆画派联展 1985

1985到1987年,全国形成上百个自发组成的艺术创作群体西藏币。1985年,贡嘎嘉措与一些西藏青年艺术家开创了“甜茶馆画派”,他们在拉萨一家甜茶馆挂满自己的作品,并围绕西藏哲学、史学、美学等展开热烈讨论。“甜茶馆画派”于第4年解散,贡嘎嘉措去了伦敦,并在那里开了甜茶馆画廊。

此后,西藏当代艺术走出了与快速崛起的旅游业截然相反的路线,萌芽期在达到一个高潮后,进入缓慢的爬升期西藏币。直到进入千禧年,拉萨还没有一家只经营当代艺术的专业画廊,更缺少本土藏家,成为当代艺术一块肥沃的荒地。2003年,艺术家嘎德在拉萨八廓街盘下了一家川菜馆,改造后创立了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

嘎德《造神系列》 手工木雕 59X33cmX4 2011

嘎德作品《造神系列》中,艺术家玩了一个游戏,用蝙蝠侠、蜘蛛侠等置换“神祗系统”西藏币。艺术家发现,现在的神祗系统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反而是偶像、流行符号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作品中也不难发现这位西藏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已经慢慢掌握了让西藏走出高原的密码。

顶峰时期,画廊有30多位成员艺术家,并在2010年到北京举办群展,“烈日西藏”轰动一时并成为展示西藏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西藏币。在此之后,西藏进入非营利空间的快速增长期,西藏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展览中。2009年,博存艺术空间成立。

“没有之间”地景艺术展 博存艺术 2014

诺次《背着翅膀的人》

2016年,嘎德与艺术家诺次成立念者实验艺术空间,2022年2月,他与3位来自内陆和藏地的年轻人苏鼎翔、萍措卓玛、刘玥拉姆一起,成立了一个名叫“日目”的西藏当代艺术学术讨论平台西藏币。2022年8月,由嘎德担任总策划,于苏州寒山美术馆与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落地的展览“珠穆朗玛的回响”顺利开展。

这些艺术机构都是非盈利性的,举办了一些具有学术性和探讨价值的展览西藏币。它们的诞生都是为了促进西藏本土的艺术交流。这样的机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可以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有趣的是,他们中很多人有自己的工作,有的是老师,有的是警察,有的自己开公司,创作似乎是他们的天职。

西热坚参《情器世间》

藏纸、油画、蜡笔 81x78cm 1991

普布《游戏2》 布面丙烯 122x60cm 2017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强烈的基于“地方感知”的手法西藏币。西热坚参作品《情器世间》的呈现好似一片流动能量中迸发的生命,是艺术家在冥想状态中所见的一个容器板的形象;普布作品《游戏 No.2》源自藏区或其它佛教盛行的地方,民间流传着的抓麻雀的游戏。

早早发芽却生长缓慢的西藏当代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跨越不过去的个案西藏币。“珠穆朗玛的回响”在展示每一件作品背后精神力的同时,也系统呈现了西藏现当代艺术诞生至今的发展进程。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西藏现当代艺术家关注的话题,一窥西藏真实的文化样貌。

03

进入当代艺术语境后,西藏地域传统、现代社会文化两种力量在作品中对峙、融合,城市化进程对世纪之交中国的影响,显然在西藏这里滞后了一段时间,但是依然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轨迹西藏币

新式建筑拔地而起,钢材、水泥逐渐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西藏币。边巴出生的村子被遗弃在了半山腰上,每次回老家看到老村庄里传统的木制窗户,心中的情感难以言喻。

边巴《最后的春耕》《窗》

在他的记忆里,藏族传统民居的窗户经历过几次大的变迁西藏币。从传统木制窗户到白色铝合金窗户,再到如今的锻钢结构,这种变迁也能体现藏族人民对时代、对进步的适应。因此便有了作品《窗》,他将家里人一起进行最后一次春耕的行动记录了下来,有了影像作品《最后的春耕》。

措真《无题》 易拉罐 12x12cm 2016

巴尔库村是以前拉萨郊区的一个村庄,随着城市外扩,已被划入三环内西藏币。最早的博存艺术空间在巴尔库村居委会的院子里,2019年搬至次觉林后,措真开始进行多媒介的创作。措真作品《无题》是一组被压扁的罐头,是他在原来的巴尔库村捡到的,罐头受到外界压力变形,却承载起了一个消失村落的情绪,化为一个搬迁地区的过往缩影。

城市化进程只是一个引子,现代化带来的影响让西藏渐渐与内地看起来是差不多的西藏币。这确实是许多当代艺术家在讨论的问题,就像艺术家边巴说过的,他只是在提出这个问题,却无意批判现代性。发展是时代的必然,全世界都在发展,西藏也不能沉迷于那一片人们想象中的净土,而放弃任何的进步。

尼珍《世界屋脊的现代化》 摄影 2013

巴玛扎西《玩偶》 布面重彩 200cm×200cm 2022

从此次参展艺术家的求学经历上,也足见西藏的现代化西藏币。次仁念扎在印度接受教育,旦增色珍毕业于上海华东大学和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西热坚参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学院,很多艺术家也都有走出西藏的求学经历。最终,他们都回到了西藏。他们带回新的理念和方法,在这片土地上持续深耕细作,并影响更多人。

同时,西藏当代艺术家也逐渐走上国际艺术主舞台西藏币。2009年,贡嘎嘉措入选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12年,嘎德入选第18届悉尼双年展。

或许西藏当代艺术接下来的问题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如何在观念、语言上融合出自己的独特面貌西藏币。历史的体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未来。

文字|顾博

图片|大千当代艺术中心

日目计划、艺术栗子

评论